图片
图片
前两天我们探讨了普洱茶的各类观念,涵盖了加工和原料方面的观念。今天接着来讨论普洱茶的仓储观。普洱茶的仓储观念,按照历史发展的纵向脉络可以分为三大流派,分别是保守派、激进派和改良派。保守派主张绝对的干仓才可以,认为仓储环境必须干燥,这样才不会长霉,这一观点影响力颇大,迎合了大众对于未知的恐惧心理。与之相反,激进派觉得仓储环境应当潮湿,这样茶叶才能实现转化,南洋存茶的环境湿度较高,但喝起来也没什么问题。改良派则认为仓储要有一定的湿度,不能过于潮湿也不能过于干燥。经验表明,仓库空气湿度在 75% 左右为宜,也有人发现控制茶饼的含水量在 10% 更有利于转化。在当下的行业中,改良派属于主流,但其中也存在细分。除了纵向的观念差异,还能从横向按照地域来划分,比如北方仓、江浙仓、广东仓、云南仓、东莞仓、昆明仓等等。这迎合了消费者的家乡情结,通常本地人都会偏爱本地仓。说了这么多,每个概念的分支都有可能衍生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。这些繁杂的理论能够用一种观点来统一吗?从理论上来说,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统一是有可能的。但统一的过程中很多东西需要被舍弃,伴随着利益的散失,市场会十分痛苦。而且即便科学是客观的,从事科研的人却不一定。考虑到人的因素,通过科学来实现统一是很困难的。关键在于,统一的理论未必就是最佳的选择。保持普洱茶环境的多样性或许更具价值。所以我尊重并理解任何的选择。这并非空话,而是实践得出的经验。在刚有干仓概念的时候,我还处于初学阶段,喝干仓茶会有一种优越感。有一次喝了一位老茶叶工作者推荐的便宜茶,自然而然地觉得好喝,几十块钱的茶在审评上没有任何弱点。刚开始接触普洱的时候,没有研究加工,在茶山上紧盯着大树单株,想着要做出古树单株并且还实现了,为此沾沾自喜。那时觉得茶叶不炒熟更好。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,为自己的机智而感动。后来了解了加工环节,设计出了低温长炒的方法,让茶叶刚炒制出来就有甜香的味道,仿佛发现了重大秘密。随着了解的不断深入,观点也发生了变化。但理解那些有着明确观点的人所感受到的快乐。不同的观点是市场多样性的基础,应当予以尊重。我提出了产业进化论的思路,让知识构建成自洽的体系,这个方法帮助我理解普洱茶的内涵。2017 年,第一次见到麦克法兰教授,他的话至今铭记于心。不好的人类学家把研究对象仅仅当作对象,好的人类学家则要有丰富的情感,参与观察,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悲欢喜乐之中。
名称已清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虎奔策略,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,宝盈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